2025年已经过去一半,现在来到了7月份,回首这半年,汽车行业都有哪些大事件呢?本篇文章带你回顾下。
各家车企半年销量小考
首先是销量,近期各家车企也都对自家的销量进行了盘点,根据乘联会发布的数据,今年上半年乘用车零售1090.1万辆,同比增长10.8%。过去6个月,除了1月份有12%的下滑,2-6月这5个月,车市一直保持在13%~20%的增幅区间。
具体来看,比亚迪以214.6万辆的销量稳居榜首,其中王朝、海洋系列贡献了89%销量,海外市场猛增132%(47万辆)。
上汽集团以205.3万辆的成绩位居第二,自主品牌占比63.5%(130.4万辆),新能源车销售64.6万辆。
吉利的表现很抢眼,140.9万辆。同比增长47%,是增速第一的选手。上半年新能源车卖了72.5万辆,翻了一倍多,还把年目标从271万调到300万。因为增速过快,吉利还将年销目标从271万辆上调至300万辆。
长安销量135.5万辆创八年新高,新能源占45万辆。奇瑞126万辆同比增长14.5%,出口特别猛,55万辆蝉联出口冠军。
新势力车企的势头也很猛,零跑汽车以22.2万辆的成绩获得新势力销冠,同比增138%,
连续4个月领跑新势力,B10/C11等新车贡献增量。
理想汽车排名第二,共卖出20.4万辆,虽然6月销量有所下滑,但纯电车型i8/i9即将上市,应该也会注入新的活力。
此外,仅靠SU7一款车半年交付15万辆,年度目标完成率46%;小鹏汽车19.7万辆,超过2024年全年销量。
总的来看,无论是头部几家自主车企,还是现存的这些新势力车企,基本上都收获了不错的销量和增幅。
至于合资品牌,大众和丰田还能靠燃油车稳住局面,如速腾增加6%、迈腾增31%。但纯电车型表现一般,大众的ID系列下滑严重,丰田bZ5靠比亚迪电池支撑。
豪华车市场被挤压,奔驰宝马都跌了15%左右,豪华市场受自主高端的冲击不小。
上海车展引纷争
以往国内的几大国际车展,是各家车企的纷争之地,从新车亮相到技术发布,车展的热度及地位之高是难以企及的,现如今的地位早已不如往昔。
今年两年一轮的上海国际车展更是闹了一出大乌龙,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分会与上海市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之间开启了一场主办方争夺赛。双方同步开放媒体注册通道,互相指责对方“非法运营”,车企也要被迫“站队”,一时之间媒体与车企陷入混乱。后面虽成功举办,但显然还没这场“撕逼”的热度高。缺席了雷军这样的话题人物,上海车展更是变得更加索然无味。
智能驾驶事故频出
智能驾驶也是今年的一个大热话题,随着智能驾驶辅助的宣传过度加上大众对智驾的理解有限导致各类事故频发。今年3月底,小米SU7的一场事故,将辅助驾驶的安全问题推向了舆论高潮,公众也对辅助驾驶技术产生质疑。
其实早在2月28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就联合发布通知,宣布进一步对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等方面加强管理。而这起事故的发生,将监管问题再次推向舆论的前端。
6月4日,国家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正式公示了《智能网联汽车组合驾驶辅助系统安全要求》国家标准项目。
这一强制性国家标准旨在确保智能网联汽车在组合驾驶辅助系统,也就是L2级辅助驾驶方面的安全。标准规定了组合驾驶辅助系统(L2级)的通用技术要求,涵盖运动控制能力、驾驶员状态监测、驾驶员干预、系统边界及响应、系统探测能力、系统安全性要求、功能安全等方面,并规定了相应的审核要求和典型工况的试验方法。
除了这些,上半年还有很多新的政策发布,比如1月8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发布2025年加力扩围实施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个人消费者报废旧车置换新能源乘用车可获最高2万元补贴,燃油车置换补贴提升至1.5万元;截至5月31日,汽车以旧换新补贴累计申请量达412万份,约70%的私人购车用户成为政策受益者;7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规范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秩序,加强成本调查和价格监测,强化产品一致性监督检查。
新能源汽车在技术方面也有很大突破,固态电池进入装车阶段,广汽埃安、吉利等品牌加速量产;线控转向和天使之眼智驾技术广泛应用,提升操控精度。
总的来说,2025年上半年,中国汽车市场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持续攀升,但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迎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