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地一声雷!”但“雷声”不是很大。
毕竟,这是预料中的一条路。因为中国的智驾供应链,早已引得无数英雄竞折腰。
随着7月15日,宝马宣布与中国科技企业Momenta合作,聚焦中国出行场景和用户需求,打造“土生土长”的中国专属智能驾驶辅助解决方案。双方将共同开发基于AI大模型的高阶辅助驾驶,且首先搭载于宝马新世代在内的多款新车。
此前奥迪选择与华为合作,如即将上市的Q6L e-tron搭载华为乾崴ADS 3.0系统,实现无图城区NCA与跨层泊车。
奔驰和Momenta签订合作协议。
表面上看,BBA选择了三条截然不同的技术路径。本质上,都是来自中国的智能供应链,BBA集体拥抱中国科技公司。至此,燃油车时代的“大王”BBA(奔驰、宝马、奥迪,简称“BBA”)完成了智能辅助驾驶的最后一环,选择一个顶级的合作伙伴。
接下来,梳理一些品牌的车型规划图,便知道BBA与小米、华为、新势力(蔚来、理想、小鹏、极氪、腾势、仰望等)终有一战正式开启。
重点是,BBA的“56E”(宝马5系、奥迪A6和奔驰E级)、“34C”(宝马3系、奥迪A4和奔驰C级)成为众矢之的。需要说明的是,有些并非官方发布,部分信息并不准确,但大致能知晓一二。
与此同时,在智能电动时代下,在自主高端品牌的集体围猎下、BBA面临着诸多集体困境。在汽势Auto-First看来,至少有三个:
第一、BBA与小米华为及其他新势力开战,但BBA占尽上风的时代结束了。
在产品布局和序列上对标BBA,中国品牌可谓前仆后继,与围攻特斯拉Model Y与Model 3一样,不遗余力,像打不死的小强。
包括小米、蔚来、理想、小鹏等凭借创新的营销模式、第一梯队的智能辅助驾驶、产品外观设计、更懂中国消费者需求的理念 ,从而在高端市场迅速崛起,在30-50万元价格区间不断蚕食BBA在华市场份额。
比如问界双子星M9和M8,一个在50万元级别,一个在40万元级别。6月,问界M9 2025款交付13718辆,问界M8在6月交付超21185辆,直接分流了BBA的“56E”销量,而华为与赛力斯联合打造的尊界S800创下首月订单超6500辆的业绩,则分流了奔驰S级、迈巴赫等超豪华车型的目标客户。
可以说,BBA与小米华为及其他新势力终有一战,且已经开战,只是还没有那么焦灼,但显然时间提前。
比如腾势,准备未来两年,布局N、D、Z、E、A 五大系列9款车型。2025年,腾势将有新款N8、N9、跑车以及MPV等6款新车型陆续上市。在2025到2026年,腾势将推出5大系列车型9款车型,包括两款MPV、三款SUV、和四款轿车。
比如小鹏汽车,2025年,小鹏汽车计划推出多达7款新车型和改款车,在10-30万元的市场布局产品。
从网传的图片中可以发现,小米全系车型一共包括了8个版本,包含轿车、猎装车、SUV和MPV多个车型。其中小米SU7、小米SU7 Ultra、YU7已经上市交付。
鸿蒙智行是狙击BBA的主力之一,5月份,尊界S900开启对百万级细分市场的精准打击,上半年M9和M8“双旗舰”的上市,11-12月份,R9曝光亮相,定位全尺寸豪华SUV,和M9定位相当。
第二,全球战线收缩已成为BBA的共同选择,背后是全球市场的波动性和多样性。
近日奥迪宣布2025撤销“2033年停售燃油车”目标,奥迪股份公司管理董事会主席、全球CEO高德诺表态:由于全球市场发展差异,奥迪已经撤销2033年停止生产内燃机的决定,仍将继续生产燃油车,并且不在设定明确的燃油车停产时间表。
奔驰将2030年纯电销售目标从100%下调至50%,保留AMG燃油线并暂停增程研发,并明确表示将在欧洲、北美等主要市场继续销售混动车型。
宝马始终拒绝设定燃油车退出时间表,CEO齐普策直言“全面电动化不现实且危险”。
全球战线收缩已成为BBA的共同选择。
第三、销量下滑。
2025年1-6月,BBA国内销量表现:奔驰在华累计销售29.32万辆,累计同比减少14%。宝马在中国市场交付量约32万辆,是三者中唯一实现正向增长或保持稳定的品牌;奥迪参考5月数据22.78万辆,同比下滑16.78%。
汽势观: 随着BBA们选择集体拥抱中国的科技公司,2025年也将顺理成章成为BBA与小米华为及一众新势力大规模对决的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