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在鸿蒙电脑技术与生态沟通会上,备受期待的鸿蒙电脑正式亮相。这是鸿蒙操作系统首次登陆电脑端,也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迈向自主生态的历史性跨越。
与过往基于Linux内核二次开发的国产系统不同,鸿蒙电脑从内核层全栈自研,彻底实现“从根到叶”的自主可控。它诞生于华为十年磨一剑的操作系统研发体系,内核代码自主率达100%。在移动端验证成熟的分布式技术、软硬芯云协同、系统级AI、星盾安全架构首次全面落地电脑端,让中国用户第一次拥有了“从芯片到应用”完全可控的桌面计算平台。
更重要的是,这款产品的出现,将曾经割裂的手机、平板、电脑三大终端真正纳入统一的鸿蒙生态,让跨设备无缝协同从概念变为日常办公的真实体验。手机拍摄的素材可一键拖拽至电脑编辑,平板能化身电脑的扩展屏幕,所有设备在鸿蒙的分布式软总线技术下形成“超级终端”。
然而,这场操作系统的突围战从来不是单打独斗。正如华为在技术与生态沟通会上反复强调的,鸿蒙电脑的诞生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集体成果”。从底层芯片的深度适配,到WPS、飞书等头部应用的定制化开发,再到数百万开发者的代码贡献,一个属于中国的操作系统生态正在从涓涓细流汇聚成江海。
当全球科技竞争进入深水区,鸿蒙电脑的登场不仅是技术突破的里程碑,更是中国科技产业向“生态共建”模式进军的冲锋号。它正在证明,在操作系统这个“数字基建”领域,中国不仅能造出自主可控的“硬核产品”,更有能力搭建开放共赢的生态舞台,让每个参与者都成为国产科技崛起的主角。
从移动突围到电脑破冰
在深圳华强北的电子市场,每天有超过 3000 台预装 Windows 系统的组装机流向全国。这个延续三十年的场景,折射出全球电脑操作系统市场的现实格局。截至 2024 年 Q4,Windows 占据 75.2% 的全球份额,macOS 以 14.8% 紧随其后,剩下 10% 的市场里,Linux 各发行版在企业级市场艰难求生,国产操作系统占有率长期低于 0.5%。
这种现象背后是深厚的技术壁垒。Windows NT 内核历经十数次大版本迭代,积累了超过 5000 万行代码,支持超过 800 万种外设驱动;macOS 则依托 M 系列芯片构建起软硬件垂直整合的生态闭环。
华为的破局始于 2012 年启动的 "鸿蒙计划"。不同于传统操作系统的单设备思维,鸿蒙从诞生就瞄准万物互联,其分布式软总线技术在手机、平板、智能汽车上的成功应用,为电脑端开发积累了关键经验。
多年前,在华为东莞松山湖研发基地,工程师们做了一个大胆决定:推翻传统电脑操作系统的分层架构,将鸿蒙的微内核设计与电脑场景深度融合。
在鸿蒙电脑的技术沟通会上,这种技术得以实现。华为终端BG平板与PC产品线总裁朱懂东表示,鸿蒙电脑经过五年布局,集结超过1万名顶尖工程师,联合20多家研究所,积累超过2700项核心专利。